鲁迅先生的杂文具有透辟的思想洞察力、锐利的文化批判力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通过不拘一格的形式,以及寓热情于冷峻之中的文笔,抨击了时政、鞭挞了习俗、揭示了生活的哲理。将诗和政论结合在一起的风格,后来被人们称之为“鲁迅风”。鲁迅杂文开创了现代杂文的新风,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杂文作者。
《鲁迅杂文全集》收入了鲁迅写于不同年代、风格各异的全部杂文。
《鲁迅杂文全集》收入了鲁迅写于不同年代、风格各异的全部杂文,充分显示了作者不同时期的创作风格和文化底蕴。全书内容丰富,题材新颖,文字精秘,适合广大青少年读者参考、鉴赏。
作者简介
坟
题记
我之节烈观
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
娜拉走后怎样——一九二三年十二月二十六日在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文艺会讲
未有天才之前——一九二四年一月十七日在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友会讲
论雷峰塔的倒掉
说胡须
论照相之类
再论雷峰塔的倒掉
看镜有感
灯下漫笔
论“他妈的!”
论睁了眼看
从胡须说到牙齿
坚壁清野主义
寡妇主义
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
写在《坟》后面
热风
题记
随感录二十五
随感录三十三
随感录三十五
随感录三十六
随感录三十七
随感录三十八
随感录三十九
随感录四十一
随感录四十二
随感录四十三
随感录四十六
随感录四十七
随感录四十八
随感录五十六“来了”
随感录五十七 现在的屠杀者
随感录五十八 人心很古
随感录五十九“圣武”
随感录六十一 不满
随感录六十二 恨恨而死
随感录六十三“与幼者”
随感录六十四 有无相通
随感录六十五 暴君的臣民
事实胜于雄辩
估《学衡》
“以震其艰深”
所谓“国学”
“一是之学说”
对于批评家的希望
反对“含泪”的批评家
即小见大
华盖集
题记
青年必读书——应《京报副刊》的征求
忽然想到(一至四)
通讯
论辩的魂灵
战士和苍蝇
夏三虫
忽然想到(五至六)
杂感
北京通信
导师
忽然想到(七至九)
“碰壁”之后
并非闲话
我的“籍”和“系”
忽然想到(十至十一)
补白
答KS君
“碰壁”之余
并非闲话(二)
十四年的“读经”
评心雕龙
这个与那个
并非闲话(三)
我观北大
碎话
“公理”的把戏
这回是“多数”的把戏
后记
华盖集续编及续编的续编
小引
杂论管闲事·做学问·灰色等
有趣的消息
学界的三魂
古书与白话
一点比喻
不是信
我还不能“带住”
送灶日漫笔
谈皇帝
无花的蔷薇
无花的蔷薇之二
“死地”
可惨与可笑
记念刘和珍君
空谈
无花的蔷薇之三
新的蔷薇——然而还是无花的
为半农题记《何典》后,作
马上日记
马上支日记
马上日记之二
记“发薪”
记谈话
上海通信
厦门通信
厦门通信(二)
厦门通信(三)
海上通信
而已集
题辞
黄花节的杂感
略论中国人的脸
革命时代的文学——四月八日在黄埔军官学校讲
写在《劳动问题》之前
读书杂谈——七月十六日在广州知用中学讲
通信
答有恒先生
辞“大义”
反“漫谈”
忧“天乳”
革“首领”
谈“激烈”
扣丝杂感
“公理”之所在
可恶罪
“意表之外”
新时代的放债法
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九月间在广州夏期学术演讲会讲
革命文学
当陶元庆君的绘画展览时 我所要说的几句话
卢梭和胃口
文学和出汗
文艺和革命
谈所谓“大内档案”
拟预言——一九二九年出现的琐事
三闲集
序言
无声的中国——二月十六日在香港青年会讲
“醉眼”中的朦胧
文艺与革命
扁
路
头
通信
我的态度气量和年纪
文学的阶级性
现今的新文学的概观——五月二十二日在燕京大学国文学会讲
叶永蓁作《小小十年》小引
柔石作《二月》小引
流氓的变迁
新月社批评家的任务
书籍和财色
二心集
序言
“硬译”与“文学的阶级性”
习惯与改革
张资平氏的“小说学”
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三月二日在左翼作家联盟成立大会讲
“好政府主义”
“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
上海文艺之一瞥——八月十二日在社会科学研究会讲
“民族主义文学”的任务和运命
以脚报国
新的“女将”
宣传与做戏
知难行难
《野草》英文译本序
“友邦惊诧”论
答北斗杂志社问——创作要怎样才会好?
关于翻译的通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