厨子为何能做宰相?


   为什么说梁惠王没有真正认识到《庄子•养生主》的价值?


   郑屠被揍为何能代表一个时代礼仪的跌落?


……


饮食的背后隐藏着各种各样的学问,从饮食相关的方方面面我们可以窥探到光怪陆离的社会现象背后的本真缘由。饮食中的讲究,饮食背后有趣的人和故事,令人忍不住一探究竟。


一盘小小的菜品承载着天地乾坤运行之道。中华饮食文明实则是一个庞大的知识文化体系,它融合了天文、地理、历史、宗教、哲学、农学、美学、考古学、文献学、营养学和人类学等各个学科门类的知识,融汇了黄老道家、儒家、法家、阴阳家以及五行家等诸多思想流派的见解和认识。由于“药食同源”,它又融入了中医家、养生家、炼丹家以及方士和术士的饮食观念。佛教传入之后,中国人的饮食观念里又融入了宗教的食物味道和主张。


作者以散文式优美的文笔,以记者的敏感细腻,以博通古今的宽广视野,从中华文明的宏大架构入手,将吃什么、怎么吃、用什么手法、以什么心态、凭什么条件,事无巨细,悉数纳入文稿,带给人全新的阅读体验。


作者

白玮,笔名非鱼,资深传媒人、文化学者、诗人,曾供职于北京晚报多年。


担任北京史记研究会秘书长、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特聘授课专家、中国政法大学政治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世界中餐业联合会饮食文化特聘专家等多个社会职务。


著有《黑夜之殇》《我们也曾光芒浮现》《中国美食哲学》《中国美食地理》等多部著作。担任CCTV多部纪录片总撰稿和文化顾问。


查看全部
目录

关于作者

自序 一盘菜里读中国

第一章 华夏民生的饮食寄托

吃饭,最大的政治

天,民生饭碗之本

食物,天地的慈悲馈赠

顺应天时好吃饭

万物有灵,致敬天地

饮食,从祭天开始

感恩食物,心存敬畏

第二章 华夏民生的饮食伦理

饮食男女,天命所以

食色,不是放纵

饮食的节制与仁慈

美食,不是炫富

天道是民生饮食的最高法则

第三章 农历文明下的饮食语法

民生饮食农历坐标

时令饮食,神性启示

节气是一种生存方式

时节是一套饮食法则

在农历与阳历间觅食

第四章 餐桌之上有乾坤

世间万物,本乎阴阳

一条横线,划分世界两极

一枚鸡蛋的认知高度

食物都有慈悲心

苹果带皮吃,白菜连根煮

锅盖下的奥秘

陶罐煲汤为何养人

黑夜让食物变得更清净

一菜一格,天地之道

第五章 五味支撑起来的味觉繁华

五行是天空在大地的投影

五谷决定着味道的走向

江湖是苦的,还是咸的

味蕾在四季变换中跳动

五味是怎么诱惑舌尖的

一个宰相在厨房里的沉思

美味不是走极端

五味调和不是大锅饭

第六章 食物的格调与性格

一切味道水知道

每一根黄瓜都有真性情

走进食物的内心

不能让食物太孤单

给舌尖穿上华丽的衣裳

在不同的季节里品味酸甜苦辣

第七章 食疗养生的道德关怀

如果饥饿是一种病

食物就是最好的药

酒是药的领路人

餐厅走廊尽头是药房

不贪图舌尖的快活

高明的医生都不用药

厨师的勺子与医生的刀

荤与素,一枚硬币的正反面

第八章 烹煮的山河

熟的食物供养贤良

会说话的烹煮器具

让食物安静地呼吸

第九章 在时光里雕刻味蕾

时光,是一场宏大的宴席

美食,是一场漫长的对弈

阳光,是食物的一种记忆

第十章 食物的变革与进化

储藏,挽留了食物的时间

腌制,凝固了食物的容颜

酱造,让味道缓缓变迁

发酵,诗意的启示与发现

酵母,让日子缓缓变软

第十一章 砧板上的仪式感

刀是牙齿的使者

切割,是一场布道

古人切割食物的仪式感

儒家的刀法

为什么要说“贱骨头”

案板上的献礼

庖丁解的不是牛,而是社会

一个屠夫被揍的社会学解读

刀工,是伤害,还是关怀

第十二章 炉火上的世界观

被火改写的命理

食物和火,是相遇还是守候?

火烧,是一场历练

火候,对食物的新阅读

从具象的火焰到抽象的判断

让感觉在灶上飞一会儿

锅气是一种气味,还是意识流

意识决定味道境界

第十三章 味觉,矛盾的错觉

味蕾的愉悦

来自植物类调料的诱惑

调味的层次与伦理

被绑架的美食

查看全部
书评
查看更多
请您登录后发表评论 登录 | 注册
我的评分:
提交
0/400